<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
DDR5来了!先攻数据中心市场
发布时间:2020-02-10
美光科技(Micron Technology)选择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(CES 2020)发布其DDR5芯片,这听起来颇令人玩味,因为最新迭代的DRAM在出现于客户端设备之前,一开始的最大需求将来自于数据中心应用。
美光科技(Micron Technology)选择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(CES 2020)发布其DDR5芯片,这听起来颇令人玩味,因为最新迭代的DRAM在出现于客户端设备之前,一开始的最大需求将来自于数据中心应用。
美光在此充斥着大型壁挂式LED、智能手机和所谓‘impossible pork’人造猪肉的展场上宣布开始送样其DDR5
Registered DIMM (RDIMM),采用其先进的1Z纳米(nm)工艺技术。美光科技数据中心营销总监Ryan
Baxter表示,由于DDR5倍增了内存密度,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于日益增加的处理器核心数、内存带宽与容量等需求。然而,大约还需要9个月到1年的时间才能开始为广泛的客户大量出样。
Baxter说:“我们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送样给主要的客户,并为接下来一年内所需的量预做准备。”
Baxter预计,企业与云端服务器领域将推动DDR5的采用。“下一代CPU将需要更大的内存效能,才能为近来客户采用CPU实现的应用优化。”
他说,在那之后才会是客户端设备的采用。但是,过去三、四年来,当PC等客户端设备成为整个DRAM需求量的重要部份时,新的DRAM规格如何获得市场关注已经起了变化。“目前客户端市场仍大,但是就近来对于DRAM的需求规模而言,云端和企业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客户端应用。”
随着服务器市场大幅提高对于其内存子系统的性能要求,核心数量预计将以前所未有的步调在增加,从过去几年来每年约增加10-15%,预计在未来的4~5年将以25%的速度增加。(来源:Micron)
Baxter说,客户端市场变得越来越多样化,因为它涵盖了多种设备,包括传统的桌面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、平板计算机和智能手机,其中有些将会采用LPDDR。有些用户群期望立即体验DDR5带来的性能提升,例如狂热的游戏玩家,而存在价格考虑的用户则将采用DDR4更长的时间。行动领域也有所不同。“您将在客户端市场看到这种融合不同应用的『碎片化』现象。”
但从短期来看,Baxter认为,服务器端将率先导入DDR5,因为企业和云端服务器领域都在大幅推动其内存子系统的性能提升,同时,核心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,从近几年约每年增加10%~15%,预计在未来4~5年内将增加25%。
加速这种核心数需求增加的一种方案示例是Amazon Web Services
(AWS)和Azure以云端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机。他说,“DDR5提供的好处在于大幅提高了内存子系统的性能。同样地,多核心CPU也看好这个特点。我们正着眼于为每块芯片实现数十个核心。”
这有助于从DDR4过渡到DDR5,而其所代表的意义并不仅止于一般的世代改变,因为它已经全面改革了DDR架构,并为整体性能设定了更高标准。例如,在系统级仿真中,以DDR4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3200MT/s比较DDR4和DDR5带宽,显示DDR5的有效带宽更高1.36倍,而且,由于数据传输速率的增加以及整体的架构改变,预计可让系统的现有带宽提高2倍以上。
Baxter说,新的DDR5芯片采用美光的1Znm工艺打造,从技术上来看,这是其1Znm工艺技术的第三部份——除了DDR5,还包括DDR4和LPDDR4,原因在于美光希望以完全优化的工艺量产DDR5。
据Objective Analysis首席分析师Jim
Handy表示,采用1Znm制造DDR5组件,可望使美光科技处于DRAM制造商的领先地位,特别是该公司在2016年的工艺转换时落后了。而此时正值DRAM价格明显降至低点之际,他认为,在价格低时尽可能地转向1Znm工艺也很合理,而且,可能让美光在价格回升之前取得一点利润。
DDR4 vs DDR5
在系统级仿真中以DDR4的最大数据速率3200MT/s比较DDR4和DDR5带宽,显示DDR5的有效带宽更高1.36倍。
针对DDR5首先将出现在哪些应用,Handy认为它将紧随DDR4的步伐,率先导入数据中心,而其先前的迭代都是先应用于PC中。除了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之外,他认为原因还包括举足轻重的英特尔(Intel)由于了解到其服务器产品的利润能力更强得多,因而将原本对于PC市场的重心转移至数据中心,这同时也意味着技术的进展将逐步透至PC。
Handy说,除了需求领域的转变之外,从发展蓝图也可看出DDR5正按计划进展中,而且可能会看到与其前代产品类似的生命周期。他说,除了数据中心之外,它也将在许多不同的终端用户体验中支持日益增加的绘图应用。“此外还有人工智能(AI),尽管它极其适用于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,但尚未能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。”